心肌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青大附院3位患者换心成功,目前已完成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能治得好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lx/190522/7157873.html

9月7日上午,在青大附院市南院区心外科重症监护室,三位不久前接受完心脏移植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们,在祝福声中一起切分了蛋糕。3位患者因严重的心脏疾病,8月下旬在青大附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,重获生命的希望。经过20天左右的精心治疗和监护,三人恢复顺利,将在下周一同时出院。

■患病11年,一颗新心救了他

时间拨回到11年前,吉林省白山市20岁的谭勇志是长春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。即将大学毕业,和同学们一样,他对未来充满憧憬:希望找份好工作,努力奋斗。

然而从一场小小的感冒开始,他的人生出现了拐点。“感冒怎么样也不好,过了很长时间,去医院检查,说是心肌病。”胸闷,憋气,从那时起,他基本就是在家休养,医院接受治疗。

长春、石家庄、北京,多年来谭勇志和家人辗转去过多地求医。一个小感冒都可能会导致他心衰,心脏奄奄,跳动无力。而对于他的扩张性心肌病,除了药物维持,医生也并没有好的办法。心脏移植,“换个发动机”是他能摆脱疾病折磨的唯一办法。

心脏移植,谭勇志一开始不愿接受。手术风险,舍弃自己的心脏等等,接受不了的原因,他有点说不清。他还是坚持着每两三个月一次,去医院做药物治疗。直到四五年前,随着病情的加重,医生告诉他,想长久活命,必须要做心脏移植,谭勇志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,并一直等待着合适的供体提供心源。

在长达四五年的等待后,今年8月的一天,谭勇志在石家庄调养,医生告诉他一个好消息,在青岛有合适的供体。8月16日,谭勇志在家人陪伴下来到青大附院,入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、新功能IV级,经评估为终末期心衰。住院3天后,谭勇志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。供体是位36岁的男性,脑外伤后脑死亡患者。

■六旬老人有了40岁的“发动机”

在谭勇志前后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,还有青岛胶州人、63岁的许允良,烟台莱阳人、67岁的赵秀云。

去年腊月十四日晚上,许允良从睡梦中醒来,浑身是汗。儿子连夜开车把许医院,他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,“喘不上气来,住院五天抢救了两次,没有什么好转,眼看就不行了。”后来,家人又将许医院,放了支架,在医院过了春节,但回家后仍然没有大的改善。

医院,从医院到家,来回折腾了几次,可病情依旧。今年5月18日,许允良住进青大附院,这是他抱着的最后的希望。评估同样是终末期心衰竭,医生告诉许允良的儿子,除了心脏移植,别无他法。许允良在心内科边做保守治疗,边等待合适的心源。怕父亲接受不了,儿子不敢告诉父亲要换心脏。等待3个月后,8月中旬,合适的心源等到了,此时儿子才将心脏移植的事情告诉的许允良。8月17日,心脏移植手术完成。供体是位47岁男性,脑出血后脑死亡。

相比谭勇志和许允良,67岁的赵秀云要更幸运一些。因扩张性心肌病、终末期心衰竭住院两个月后,他就等到了合适的心源,并在8月19日完成心脏移植手术。供体是42岁的男性,脑出血后脑死亡患者。许允良乐观,爱说笑,护肤的也不错,他笑着说,“我60多岁的老人有了40岁的‘发动机’。”

完成移植之后,谭勇志、许允良、赵秀云三人的心功能都恢复到了I级,这意味着他们的心功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。出院后,他们要继续吃抗排异的药物,并终生随访。

■康复之后,想替供者赡养老人

三人恢复良好,计划将在周一出院。9月6日,青大附院的医护人员们特地为他们准备了蛋糕,庆祝他们的顺利康复。

切蛋糕前,谭勇志最后一个“出场”,面对众多医护人员和记者,他稍稍打扮了一下才从监护室的病房走出来。年轻的脸上略显疲惫,多年来的心脏病让他习惯说话声小、缓慢,但这些仍然难掩他现在的略显激动的心情。

谭勇志生病后基本没再参加过同学聚会,现在,他的同学们大多已娶妻生子,工作稳定。而谭勇志已经被扩张性心肌病耽误了最为美好的11年,逝去的11年已经无法挽回,面对未来,他说,“希望出院身体恢复后,找一份工作。”

许允良一辈子务农,生病期间也还在惦记庄稼地。因为他的病,今年家里十多亩地外包给了别人,他打算手术后歇一歇,明年要回来,“还想种地。”在青大附院监护室住院的3个月时间里,他的治疗护理和生活起居全交给了医生护士,即将离开,回想起医护人员们早来晚走、尽心负责的工作,他声音哽咽不禁流下泪来。

三人能再获新生,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合适的供体提供了心源。由于器官捐献的双盲制度,他们并不知道捐献者是谁,捐献者的具体信息,但他们都表达了对捐献者的崇敬和感恩之心。“我想养好身体后做点好事,报答社会。我还有个想法,想见见捐献者的家人,想替供者赡养亲人。”说到这,赵秀云流下眼泪。

■青大附院已完成心脏移植21例

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苏民,是此次三例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。他介绍,医院和青大附院可以做心脏移植手术。

从年4月19日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至今,青大附院已经完成了21例移植手术,并均取得了成功。其中最小的心脏移植受者仅13岁,年龄最大的患者即67岁的赵秀云。

能做心脏移植,挽救终末期患者,是心外科医生的“终极追求”。在开展移植手术前,杨苏民曾到美国休斯顿心脏中心学习了心脏移植、肺移植、心肺移植,医院学习。在正式开展心脏移植手术前,杨苏民还带医院医院学习、进修,还在上海动物实验中心做了多例动物实验,并均取得了成功。“目前我们心脏移植团队有近30名医护人员,每个岗位都有后备人员,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。”杨苏民介绍。

心脏移植适用于传统手术方式和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脏病患者,尤其是扩张性心肌病、冠心病晚期、瓣膜病晚期、限制性(肥厚性)心肌病患者。心脏移植对医生医术要求高,要求外科、麻醉、监护等团队配合默契,又要有合适的供体,因此,目前,全国每年的心脏移植手术不到例,不足肝移植的十分之一。

据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(概要)》数据显示,中国现有心衰病人万,需要做心脏移植的病人并不在少数。“医院,最多的时候有十个患者同时等待心脏移植,现在也有四五个人在等待着。”杨苏民说。

心脏移植开展少,与供体捐献条件严格有一定关系。除了血型外,供体受体之间体重相差不能超过15%,而且供体要在45岁以下。青大附院心脏移植监护室主任王士忠认为,供体来源受到限制也是心脏移植手术数量不多的一个原因。他认为,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心脏受者登记系统,在有供体的时候可以尽快通过系统,找到合适的受体。“即使没有全国性的系统,也应该有一个区域性的。”

文/图半岛记者徐*实习生左依琳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